正文卷 第171章 死鱼
说来也奇怪,这么长时间没有人捕捞,河里的鱼也没见得多到哪里去。
“村长,要不我们把剩下的鱼都吃了吧,迟早都要死的,还不如给我吃了。正好现在还要节省粮食呢。”
此话一出,立刻得到不少人的赞同附和。
“是啊,快点吃了吧,我还没有尝过鱼的味道。”
“诶,我不会做鱼啊,有谁会啊,教教我啊。”
村民们一下子就被各种鱼的烹饪方法吸引了。
会做鱼的没几个。这鱼做好了鲜美,做不好腥得让人想吐。
有人欢喜有人忧,这不,就有人不同意把剩下的鱼吃了。
“一个个的,难不成都是饿死鬼转世吗?什么都想吃,这些鱼是你们能吃的吗?”
“老祖宗的话都不听了吗?都说这些鱼是有灵气的,吃不得。”
“再说了,谁知道这些鱼是不是热死的,要是病死的,谁能保证那些活着的鱼是能吃的?有个万一,找谁说去。”
双方各执一词,又是村长夹在中间。
宁既明没参与他们的争吵,一身的腥味,只想着快点回家好好洗一洗。
到家后,宁既明去清洗,宋清和把鱼死了的事告诉了孙李氏。
“现在他们还在吵着剩下的鱼要不要吃了。”
孙李氏默默听完,摩挲手里的拐杖。
“奶奶,那河里的鱼是真的不能吃吗?”
宁大嫂也觉得奇怪,嫁到百家村这么多年了,还真没见过家里人吃过那河里的鱼的。
以前她是有问过宁大娘的,不过不小心被赵静听到了,好一阵嘲讽,说她是个嘴馋的,什么东西都不想放过。
后来她就再没提过了,不知不觉也就忘记了。
“我记得我小时候家里的长辈就是千交代万嘱咐的,不能去抓那河里的鱼。说是里面住了神灵。那些鱼就是他们的化身。”
“那时候也是有人不信的,好不容易有可以吃的荤腥,也不管什么祖训了,就偷偷去捕鱼。那人是村里的一个懒汉,地里的活不愿管,就愿意做那些偷鸡摸狗的活。”
孙李氏回忆起往事。
懒汉是在傍晚的时候偷摸去捕鱼的。
那时候各家一般都在家里吃晚饭,没有什么人会去河边。
为此,懒汉还练习了好久凫水。
如果是凫水的话没什么稀奇的,大家看到了也不会说什么。
终于,那懒汉真的得了手。
连着好几日去捕鱼吃。
他还很得意,自己吃了好几条鱼了,村子这不是什么变化都没有吗?
刚开始他还是偷偷摸摸的,后来或许是太得意了,忍不住跟人炫耀。
这下村子里的人都知道他已经偷吃了鱼。
大家自然是唾骂的。
可是回了家一琢磨,人家也没说错啊,懒汉说已经吃了快十条鱼了,一点事都没有。
于是,大家不免都起了心思。
鱼的滋味啊,他们还没尝过呢。
就这样,人们慢慢无视这条祖训,开始捕捞河里的鱼。
当人们悠闲自在地享受美味的时候,灾祸来临了。
村子连降了数日大雨,还就是只是百家村天降大雨。
隔壁大田村,或是镇上,一点雨都没有。
这还没完,村子里的不少人都染上了不知名的疫病。
不断咳嗽,常常伴有呕吐的感觉,却什么都吐不出来。
“当时我们家是没有吃那些鱼的,所以家里的人都没事。我们才发现,原来只有那些吃过鱼的人家会染上那样的病。”
至今想起来,孙李氏还是有些毛骨悚然的感觉。
“而最开始吃鱼的懒汉,被人发现在家中暴毙。七窍流血,双目惊恐地瞪着屋顶,双腿紧并,双臂也紧贴着身侧。看着就像是一条僵硬的鱼。”
“啪”
宁大嫂浑身一震,碰倒了茶杯。
宋清和将茶杯扶起,但是谁也没心思去管那一桌的水。
“怎么死的?”宁大嫂声音发颤。
“村里的郎中看不出来,后来村长只能去报官,可是官府带来的仵作也说看不出是什么死因。”
宋清和问:“那病这么办?”
孙李氏摇摇头,“官府也让人来看了,依旧是看不出个所以然来,只能说这是村民自己做的孽,就自己承担,他们就回去了。”
“整个村子好几十口人,官府的人就不过问了吗?”宋清和不可置信。
“若是放在现在,或许他们还会重视一些,毕竟又皇家的人在这里。可是那时候,我们这里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,就是整个村子都没了,也没几个人知道。再一个,那事还极有可能是神灵出手,他们躲还来不及呢。”
“后来呢?”宋清和着急问。
“后来,那些染上病的人,无一例外,全部都暴毙了,死状就和那个懒汉无二致。当时的村长连同几个家族族长,决定把那些尸体全都在河边烧毁,另外,还在村子里连办了三天的祭天仪式,以示歉意。”
宋清和不解,“不是说一直天降大雨吗?这要怎么在河边焚尸呢?”
“他们打了一个很高很大的棚子,在棚子下焚尸。本来也以为那天气可能很困难。可是实际上,那些尸体燃烧得极快,不过小半天的时间,五十几人就全都……”
“五十几人?以前的百家村有多少人?”宁大嫂惊呼。
“我也记不清了,不过也是在那时候,不少家族都没了。”
“之后呢?情况有好转吗?”
孙李氏点头,“是啊,就在第三日祭天之后,雨就停了,也没听说谁家有人再患上那种病。”
“自那时起,百家村的人就没有再吃过那条河里的鱼,有人说他吃过,那就是别村的人或是镇上的人在别的地方吃到的吧。否则,我们村子不会这么平静。”
这大热天的,宁大嫂和宋清和都惊出一身冷汗。
“这都是好几十年前的事情了,我那时候才几岁啊,现在知道的估计也没几个人了吧。也难怪那些人胆大到打这些歪主意。”
“既然大家都不知道,我们要不要去告诉他们,若是再重走几十年前的老路,我们也要跟着遭殃。”宋清和不安地问。